彭 牧
发布时间: 2024-04-29
彭牧,湖北谷城人,生于青海省西宁市。复旦大学文学学士,北京大学民间文学硕士,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(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)民俗学博士。1997-2001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,现为线上百家乐-百家乐在线游戏
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 主要研究兴趣:民间信仰与实践、礼仪和节日、民间手工艺、中医与民间医疗、身体民俗、民俗学史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 学历 2008年5 月 民俗学博士,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民俗学与民俗生活研究所(Doctor of Philosophy from the Graduate Program in Folklore and Folklife,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. 1997年7月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硕士 1993年7月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08年12月—至今 线上百家乐-百家乐在线游戏
民间文学研究所,历任讲师、副教授(2012)、教授(2022)。 2017年9月—2018年8月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(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)人类学系访问学者。 1997年7月—2001年7月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,历任助教(1997)、讲师(1999年) 1993年7月—1994年7月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项目 国家级: 个人承担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《身体民俗的理论框架与中国案例分析》。 个人承担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《文化认同、身份政治与美国民俗学知识生产研究》。 部级: 个人承担《日常生活与仪式传统:民间信仰与实践的当代传承》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。 主持承担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十周年回顾与总结》。 学术成果 著作 1. Religion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in Rural China, Oxon, New York: Routledge, 2020. 2. 主编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·传统手工艺卷》。北京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21. 论文与书评 1. 《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: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》(与沈燕合著),《民俗研究》2023年第4期,pp.44-51, CSSCI来源期刊,北大核心期刊。 2. 《田野中的身体: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》,《民俗研究》2022年第2期。CSSCI来源期刊,北大核心期刊, pp.14-23. 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原文摘编,2022年第8期,pp. 135-136。 3. 《拜: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》,《民俗研究》,2021年第5期,pp.85-94. CSSCI来源期刊,北大核心期刊。 4. 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: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》,《民族文学研究》2018年第4期,pp.21-34。CSSCI来源期刊,北大核心期刊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文化研究》全文转载,2018年第11期。 5. 《身体与民俗》,《民间文化论坛》,2018年第5期,pp.125-128。 6. Vibeke Bordahl《武松打虎:中国小说、戏曲与故事讲述中的口头与书面传统的互动》书评(Book Review for: Wu Song Fights the Tiger: The Interaction of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in the Chinese Novel, Drama, and Storytelling by Vibeke Bordahl),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《美国民俗学杂志》,A&HCI 收录期刊,Vol. 129, No. 513 (Summer 2016), pp. 357-359。 7. “The invisible and the visible: communicating with the yin world”, Asian Ethnology, Vol. 94, No.2, pp.335-362, 2015,A&HCI 收录期刊。并作为该期Chinese folklore studies 特刊三位特约编辑之一。 8. 《记忆与想象:神堂上的家与世界》,《民俗研究》,2015年第2期,pp.20-26. CSSCI来源期刊。 9. 《灵屋、物质性与冥界的日常生活》,《世界宗教文化》,2015年第3期, pp.55-60, 封三,CSSCI来源期刊。 10. 《同异之间:礼与仪式》,《民俗研究》,2014年第3期,pp.6-14. CSSCI来源期刊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文化研究》全文转载,2014年第8期,pp.58-65. 11. 《医生、主观性与中医知识传统》,《文化研究》第18辑,pp.258-275, 2014年,CSSCI来源集刊。 12. 《祖先有灵:香火、陪席与灵验》,《世界宗教文化》,2012年第2期,pp.62-67。CSSCI来源期刊。 13. 《技术、民俗学与现代性的他者》,《西北民族研究》,2011年,第1期,pp.111-116。CSSCI来源期刊。 14. 《从信仰到信: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》,《民俗研究》,2011,第1期,pp.47-66. CSSCI来源期刊。 15. 《模仿、身体与感觉:民间手艺的传承与实践》,《中国科技史杂志》第32卷,2011年增刊,pp. 76-89。CSCD 来源期刊。 16. 《民俗与身体——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》,《民俗研究》,2010年第3期,pp.16-32. CSSCI来源期刊。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 2011年第2期摘编,pp.139-141, 2011年2月。 17. 《Religion 与宗教: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》,《世界宗教文化》,2010年第5期,pp.11-18.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。全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出版的宗教研究权威年鉴《中国宗教研究年鉴》2009-2010卷之“2010年度论文”,在2010年度收入的10篇论文中列为第3篇,2011年12月,pp.543-551,宗教文化出版社。 18. 《模仿师傅:中国农村的学徒制与“体现”的知识》,在Devorah Kalekin-Fishman and Kelvin E. Y. Low 主编《日常生活的亚洲经验:文化与社会中的感觉》(“Imitating Masters: Apprenticeship and Embodied Knowledge in Rural China” in Devorah Kalekin-Fishman and Kelvin E. Y. Low edited Asian Experiences of Everyday Life: the Senses in Culture and Society),Palgrave Macmillan, 2010 。 19. 《拟师和请师:学徒制与“体会”的知识》,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》,2010年,总第7辑,pp.96-106。CSSCI来源集刊。 20. 《在火焰中转瞬即逝:台湾的纸扎艺术》书评, 《博物馆人类学》(Museum Anthropology),第1期(Vol. 31, No.1), 2008, pp. 60-61。(Book review for Up in Flames: the Ephemeral Art of Pasted-Paper Sculpture in Taiwan, Ellen Johnston Laing and Helen Hui-ling Liu,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04)。 21. 《医生的身体:中医知识的“体现”与多样性》, 见《东亚科学、技术与医学》第25期,pp. 27-46, 2006。(“The Doctor’s Body: Embodiment and Multiplicity of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”, East Asian Science, Technology, and Medicine, no.25,pp 26-45, 2006)。 22. 《作为表演的视觉艺术: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吉祥图案》,见吕微、安德明主编《民间叙事的多样性》,pp. 109-128,学苑出版社,2006。 23. 《实践、文化政治学与美国民俗学的表演理论》,《民间文化论坛》, pp.90-97, 2005,第5期。 24. 《“五子登科”图案中的莲花》,《寻根》, pp.25-29, 2001,第1期。1月出版。 25. 《民俗学向何处去?》 (赵世瑜《眼光向下的革命——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(1918—1937)》书评),《中国图书商报·书评周刊》, 1月11日,2001。 26. 《民间并不遥远》 (张廷兴《谐音民俗》书评) ,《中国图书商报·书评周刊》, 8月8日,2000。 27. 《德米特里·利哈乔夫:心系罗斯》, 《中华读书报》, 12月8日,1999。 28. 《民间剪纸和年画中的“老鼠娶亲”》,《中国典籍与文化》, pp.94-99,1999, 第2期。 29. 《进入“围城”:婚礼六礼的文化阐释》,《寻根》,pp.28-31,1998,第5期,总第25期。 30. 《双重身份的听众——从〈背石头〉笑话谈起》, 《民间文学论坛》, pp.62-72, 1996, 第1期。 31. 《一个英雄复仇的神话——关于元杂剧〈赵氏孤儿〉的结构》,《文史知识》, 1994,pp.117-120, 第2期。 译著与译文 1. 《小红帽2.0版—数字人文学的新发展》,译文(利洛·贝格著),《民间文化论坛》,2014年第5期,pp.5-12. 2. 《记忆文化的全球化?——记忆政治的视觉偶像、原教旨主义策略及宗教象征》,译文(卡舒巴著),《民俗研究》,2012年,第1期,pp.5-11。CSSCI来源期刊。人大复印资料《文化研究》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。 3. 《民俗学在今天应该意味着什么?--欧洲经验与视角》,译文(卡舒巴著),《民俗研究》,2011,第2期,pp.41-51。CSSCI来源期刊。 4. J. C. 亚历山大《新功能主义及其后》(Jeffery C. Alexander’s Neofunctionlism and After),与史建华、杨渝东合译,译序言和1-5章,译林出版社, 2003。 5. 《美国民俗学的昨天与今天》 (美国民俗学家亨利·格拉西博士 (Dr. Henry Glassie)在北京大学的演讲),《中华读书报》, 2000,8月16日。 6. 《卡尔·容格与萨比娜·施皮尔莱因的疯狂之爱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, 2000,2月2日。